畢業設計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

有別於多數學校畢業展租借現有展場的方式,這次中原大學建築系第52屆選擇以「社區大觀園再生計畫」,再造緊鄰其系館但已沒落的老社區。「大觀園」原為早年榮民自建的小聚落,隨著榮民的凋零,及城市發展,這個區域的建築逐漸成為無人居住的廢墟。這屆的同學們關注到曾經繁華但現在已漸漸被遺忘的大觀園聚落。本著建築人,讓生活更美好的使命 。藉由這次畢業展覽的機會,投入力量,整理這塊許多中原建築人共同的記憶。期許讓老社區的可能性能夠被更多人看到。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

展區分為三個區域,「大井」「鳥園」與「山海屋」。這個區域早期也曾為中原國樂社同學練習的場地,甚至學長姊的宿舍。這次的重整,同學們從清理這塊斷垣殘壁的場地開始,在清除出來的垃圾中保留如門窗等可用的廢材。在運用巧思加以整合布置。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

為了提高展區與參觀者的互動,同學們也設計了「頂上花園」、「一磚一瓦」、「宜室宜家」、「飛鴿傳書」四個活動,讓參觀者在巡禮各展品之外,增添許多樂趣。

設計作品集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建築的組織重構】-凌偉祥

凌偉祥同學選擇了台北車站附近的舊旅館改建做為討論基地。台北市有很多房子屋齡都超過30年,他將屋子的牆喻為人的皮膚,這些屋子經過雨水侵蝕、牆面龜裂,他期許透過更新設計旅館的皮層組織與空間,讓這些旅館是會呼吸的房子。,他融合著舊的磚牆,並在剖面上呈現出不同階段的新舊組合。

使用的補強的材料,像是冷凍板、木質纖維板、木材、木板,透過一比一的實驗來比較效果,例如溫度隔熱後的溫差,是可以真正運用在室內,並時再改善人的生活的;還有透過一些風力計算的軟體,測試立面的牆可否達到真正通風的效果,導風板在什麼大小、什麼角度的時候會是效果最好的,在不同階段,內部空間的換氣均勻程度都不相同。藉由這樣的微改建,將外牆皮膚的機能性,深度做出討論。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變動的地景-家的生活場】-吳昱其

吳昱其同學選擇的基地位於台南市白河的竹子門。這塊土地有著他小時候與爺爺共同親近的滿滿回憶。農村是很多不一樣時代所疊加在一起的生活層。在爺爺那個年代,因為生活產業的需要和生活方式所留下來的部分;到爸爸年代後,工業化而出現的模具製造,或鋼筋混泥土開始出現以後,才產生這樣的方式去蓋他們的房子;又當我們回到這裡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該怎麼去定居在這裡。

信仰、天然的空間界線如、水溝、土丘、台階,皆在他的探究對象之中。建築其實是在綠景和構築之間的來回辯證。他期許能將各樣的小事件,都化為可以感受性的事物。因此那領域就不單只是我們看到的牆或顯而易見的東西,還有更多被隱藏起來的聲音、氣味...等等。深究意境與構圖,怎麼反應回到建築裡面,重新定義外來者與家之間的領域關係。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小城故事-雕刻師的生活街道】-陳箴

陳箴同學選擇了苗栗三義,作為她的研究基地。她觀察到,在三義交流道開通後,這裡的發展逐漸由火車站附近,南移到下面的木雕街。火車站附近的社區只剩下老人家、住家,和一些零星的木雕工作室、工廠。

陳箴在雙湖村社區,透過訪談,熟悉三義的木雕背景,構思著「雕刻師的生活街道」,與在地的雕刻師與居民,來討論該如何發展這樣的機制。將這裡的活動中心結合木雕教室,並將傳統的師徒制,加上現在有的學校體系結合,產生新的機制在社區裡面運作。 透過半戶外的空間,希望遊客來到這裡有種「社區博物館」的感覺,讓他們在過生活、工作的同時,有機會讓更多人們知道這裡居民的生活樣貌。

展會主題
大觀園

展會時間
日期:2016.06/11-06/26
地點:中原大學建築系館後方老社區
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主題理念
關注到曾經繁華但現在已漸漸被遺忘的大觀園聚落。 藉由這次畢業展覽的機會,我們以自身的力量介入現在這荒廢的狀態,從整理場地、清運垃圾、接水電,到與居民聊聊這裡的過去、並邀請居民共同參與活動。 我們希望重新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讓老社區的可能性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中原大學】-大觀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