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王維周
指導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柯比意基金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do_co,mo.mo taiwan
協辦單位:
北科大藝文中心、
北科大建築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
法國在台協會、
東和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攝於威瑪包浩斯博物館 (Weimar Bauhaus Museum) Walter Gropius, Schema zum Aufbau der Lehre am Bauhaus, 1922
Bauhaus 在教學上採取著知識和教育並重的方式,Bauhaus 成立之初, Walter Gropius聘任了三位教授 Lyonel Charles Feininger 里昂尼、Johannes Itten 伊頓、Gerhard Marcks 馬爾克斯,與其一起組成教學團隊, 接著才加入了其他的教授陣容。期望能實現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設計教育模式。

《Bauhaus課程綱要》
在Bauhaus裡,學生們至少共需修業三年半,在前半年進行基礎的預備課程。爾後依據每位學生不同的天賦,才能,進入工作坊實做課程,以學習 不同領域的技能。
◎預備課程:因學生來自不同的資質程度,在預備課程裡,啟發學生們天生的藝 術潛力,並訓練他們基礎的基本造型、繪畫、材料研究、表現技法 等培養豐富的藝術感受及成為藝術 家須具備的條件。
◎專業訓練:在預備課程後,學生們開始學習專業技能,包括建築、金屬、木 工、織品、陶藝、玻璃…等。專業訓練裡每個科系有兩個教師執 教,即為 「型態教師」和「技術教師」。型態教師注重理論,教導 著基礎能力,技術教師則教導著實做能力。
直至 1923 年之前,Bauhaus 的預備課程是由教授 Johannes Itten 伊頓所帶領,他提倡著一切的藝術需要在做中學。學生們不論在平面或立體創 作上,皆須透過實際的操作,盡情發揮,並探討材質、形式、色彩、質感等藝術的元素。培養學生自己的分析思考,進一步擁有創作的能力。在 1923 年 Itten 辭職後,基礎教育則由 Moholy-Nagy 那基與 Joself Albers 阿爾柏接手負責。
由於在 Bauhaus 初創時期,並沒有任何藝術家或工藝師是能夠在理論與技術並具,因此 Bauhaus 在前幾年都是以同時有「形態教師」和「技術教師」 的「雙軌制」教學。但在執行上也面臨了許多的問題。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兩方教師各擁不同的堅持,讓Bauhaus校內的教師們有相當的隔閡與分裂。直到 Bauhaus 有了第一批從校 園培育而出,同時具有兩種能力的學生們,始能結束雙軌制的教學方式。
創立時期教授陣容:
姓名 | 任教前之職業 | 國籍 |
---|---|---|
利奧尼 · 費寧格 Lyonel Charles Feininger | 表現主義畫家 | 德裔美籍 |
約翰 · 伊登 Johannes Itten | 表現主義畫家 | 瑞士 |
格哈德 · 馬可斯 Gerhard Marcks | 雕刻家 | 德國 |
部分教授陣容:
姓名 | 任教前之職業職業 | 國籍 |
---|---|---|
保羅 · 克利 Paul Klee(自 1920 年起) | 表現主義畫家 | 瑞士 |
奧斯卡 · 史 雷梅爾 Oskar Schlemmer (自 1921 年起) | 表現主義畫家 | 瑞士 |
瓦西里 ·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自 1922 年起) | 表現主義畫家 | 俄國 |
拉士羅 · 摩荷里 · 那基 Moholy-Nagy (自 1923 年起) | 構成主義畫家 | 匈牙利 |
約瑟夫·阿爾柏 Joseph Albers(自 1923 年起) | 幾何主義畫家 | 德裔美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