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菖地迦聯邦政府建築群 -1952年作品

印度菖地迦聯邦政府建築群
Cabanon de Le Corbusier

 

 

柯比意在他的專業生涯中唯一實踐的都市計劃案,便是在印度的菖地迦。而他的建築對印度當地影響,藉由旁遮普省菖地迦的規劃及聯邦政府紀念性尺度的建築群,以及古加拉邦艾哈邁達八徳的私人住宅、紡織宮等傑出的作品,建立個人建築影響力。 

柯比意受邀規劃旁遮普省聯邦政府建築群時,恰好是在印度政府長期爭取獨立成功之時,而脫離英國殖民的印度便在此時積極地透過建築與都市計畫確認其民族與文化認同。印度內部也在此時形成了壁野對壘的保守傳統派,以及激進主義的現代派。柯比意的出現,恰好在印度國內現代主義建築出現之際,建持傳統的重生主義(revivaliste)派與激進現代派路線辯論在此時得到截斷的機會。

  

 

主政的內魯總理希冀透過新鎮的規劃與建設,展現國家未來的光明希望。同個時期,印度在全國規畫了十四個新鎮,作為地方聯邦首府的新鎮,有布巴內思瓦邦及旁遮普幫兩個首府規劃,但僅有旁遮普邦的首府菖地迦才真正地代表了印度獨立之後現代化的象徵,因此在內魯總理的全力支持下,菖地迦成為當時印度美學的理想型與社會烏托邦的代表。旁遮普邦在當時是窮中之窮的後殖民時代的印度,但卻有豐富的文化與社會基礎建設。

 

在綿延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印度河谷中,有最古老的印度城市,也有英國人規劃的最新殖民城市新德里,或是在這期間中的中世紀齋浦爾等,過去印度的城市圍繞著國王的王宮或是印度教寺廟興建,殖民城則有另外的風貌,然而在獨立之後,到底新世代的城市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空間與風貌?這就成為菖地迦城市規劃的重要命題。柯比意便承接這個賦予邦首府城市規劃新面貌的任務。

 

菖地迦聯邦政府建築群位於菖地迦新鎮的東北側,面對喜馬拉雅山脈。建築群包含了一系列的紀念性建築,柯比意耗費13年的時間,將他所有的精力花在聯邦政府建築群的興建。在這50公頃的龐大基地上,興建三座主要的建築-包含了議會大樓、秘書處及高等法院。除此之外,柯比意對於這批建築的重要細部更是親力親為,議會大樓的大門搪瓷圖案、巨幅織錦、混泥土牆面浮雕、燈具等等。菖地迦聯邦政府建築群在柯比意過世之後,依然忠實地繼續完成未完成的部份,呈現我們今日所見的面貌。 

高等法院(La Haute-Cour de Justice)完成於1955年,內部共有八個審議庭空間,以及其他的服務性空間。這座高等法院建築是柯比意第一座在印度完成的鋼筋混泥土公共建築,並帶著強烈的現代美學。建築物的平面呈「L」形,入口處刻意偏向立面的左側,由三落扁長形大柱撐起屋頂,形成清晰且巨大的入口空間,屋頂延續著一系列的鋼筋混泥土拱,分離了屋頂與實際使用的室內空間。

 

秘書處(Le Secretariat)是一座長形的建築,完成於1956年,面拉伸至240公尺,寬度24公尺、高度50公尺。本建築物為柯比意《現代辦公室的問題》一文中針對辦公室空間檢討所發展出來的原型,欲解決辦公室空間的採光、通風,以及動線順暢的問題,並同時解決營建成本樽節與效率提昇。建築物的南北向立面上配置陽台空間,同時處理立面造型美學問題。

 

議會大樓(Le Palais de l'Assemblee)是在這個建築群中最為複雜的建築物,它在形式與結構的表現同等重要。正方形的平面,柱子以矩陣結構規則地配置,議事廳為圓形平面,但是空間確是利用雙曲面的椎體,將光採入議事廳空間之中,成為主要的造型表現。議會大樓於1962年完工,面對大廣場配置規則的八個版柱立面,搪瓷覆蓋的大門由柯比意親自繪製,成為法國送給旁遮普邦的禮物。另外有55個版分別配置在入口處,上面的圖案象徵太陽、宇宙,以及獻給菖地迦構想的構思者:柯比意、冉內芮(Pierre Jeanneret)、朱魯(Jane Drew)及福瀨(Maxwell Fry)。 

 

除了三座主要建築之外,柯比意完成了幾個紀念碑設計,包含張開的手掌(La Main ouverte)、烈士紀念碑(Memorial des martyrs)、陰影之塔(la Tour des ombres)等,這三座紀念碑都是在他過世之後完工。

策展人:王維周
指導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柯比意基金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do_co,mo.mo taiwan

協辦單位:
北科大藝文中心、
北科大建築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
法國在台協會、
東和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