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圖黑特修道院-1953年作品

拉圖黑特修道院
Couvent Saint-Maris-de-La-Tourette
法國挨沃(Eveux,France),1953年。

 

拉圖黑特修道院為道明會的修道院,是現代主義運動的獨特合成,包含了純粹主義的造型、粗曠主義的表面質感、《新建築五要素》的重新詮釋、波狀牆面的發明、通用計畫的使用、集居空間的革命性解答等等,這個特殊的合成造就了修道院成為經典偶像建築。修道院從設計到興建的過程歷盡艱辛,一方面因為道明會的建設經費籌措困難,一方面因為柯比意正忙於印度菖地迦的建築群設計與興建,使得1953年開始委託的設計案,到了1958年2月正式破土動工,1960年9月19日方才正式啟用。

 

建築物的平面微正方形,北邊為教堂,與三邊連結成「ㄇ」字型脫開。基地位於坡度不小的山坡上,卻隱隱地站住。修士們的居室配置於「ㄇ」字型上方,並且以稍微深色的洗石子框住居住單元外部陽台,地面伸出不規則形的版柱,這是五要素的柱列抬升的第三代版本。在版柱列與水平兩層的修士居室陽台之間,柯比意配置了修道院其他的機能,包含了圖書室、會議室、教室、餐廳、廚房等空間。

 

教堂位於北側,為一簡單的長方體,置於山坡的草地上,更北側可見一平面呈腎臟形的墓穴空間。在「ㄇ」字型的平面中間,原本作為修道院中庭空間,柯比意承襲了傳統修道院中庭十字,轉化成十字型的量體,內部為通往教堂的通道,刻意使用鋼筋混凝土,讓它漂浮在草地上,與地面脫離。

 

教堂雖然造型簡單,但是內部光線的使用卻是非凡。廊香教堂與牆面脫開的屋頂造就了神秘天光,柯比意用類似手法處理拉圖黑特修道院的教堂。另外,在眼睛的高度開了水平帶狀窗,讓光線從側面經由混凝土牆面洩入,並且在上面塗以黃、紅、綠的塗料,取代彩繪玻璃。墓穴從教堂旁進入,穿越下方空間進入到墓穴,而柯比意利用三個圓錐形的彩光井將光線透過牆面塗料的顏色,反射進去墓穴空間中。

策展人:王維周
指導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柯比意基金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do_co,mo.mo taiwan

協辦單位:
北科大藝文中心、
北科大建築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
法國在台協會、
東和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