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haus 發展

Bauhaus發展

1919 年,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 受任接手位於德國威瑪的「薩克森美術學校」(Großherzoglich-Sächsische Kunstschule) 與「威瑪藝術學院」 (Kunstgewerbeschule Weimar) 合併後的校長。並正式更名為 Das Staatliches Bauhaus「國立包浩斯學院」。從 Walter Gropius 起草的包浩斯宣言中可知,這所學校的創立在於實踐「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之目標,也強調設計的目的應該以人為本,而非產品本身。並主張設計必須追求理性客觀,創造標準的法則,這也使現代設計慢慢從浪漫的理想主義走向實用的現實主義

1918 年,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失利,放棄帝國制度,改組了威瑪共和國。1923 年時,Bauhaus 的教授 Oskar Schlemmer 曾經寫道:「這 4 年間的 Bauhaus 不只是反映了一段藝術史,更是一段時代的歷史。因為在其中他也反映出了一個國家與時代的分崩離析。」Bauhaus 的存在時間幾乎與威瑪共和存在時間相同。(1919~1933) 。

因為政局的關係,Bauhaus 前後共遷徙了兩次,並且經歷了三任的校長。

階段年代地點
I 1919 ~ 1925 威瑪 Weimar 時期
II 1925 ~ 1932 德紹 Dessau 時期
III 1932 ~ 1933 柏林 Berlin 時期

 

年代校長
1919 ~ 1928 Walter Gropius
1928 ~ 1930 Hannes Meyer
1930 ~ 1933 Mies Van Der Rohn

 

由於 Bauhaus 在威瑪 Weimar 時期,校內所任教教師與威瑪共和有相當的關係,因此凡與 Bauhaus 有關的人士,也常被認為擁有著強烈的左派思想, 因此,右派的政府官員們,也對 Bauhaus 抱持著質疑,甚至反對的態度。

1924 年,抵不住政治聲浪與經濟方面的壓力,Bauhaus 在 1925 年遷至 Dessau 德劭。在這裡,可以說是 Bauhaus 的極盛時期。1928 年時,Walter Gropius 辭職校長一職,由校內的建築系教授 Hannes Meyer 接任。Hannes 任期間,更加強調產品與消費者,設計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加強了設計與工業的聯繫。使得 Bauhaus 各個工作坊,都受到了許多企業的委託,設計可量產化的產品。間接的也解除了部分學校的財政困境。可惜他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將政治帶入校園。使得後來的他不得不卸任校長一職,在 1930 年時,由 Gropius 所推薦的 Mies van der Rohe 接任。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羅一上任,便禁止校內的政治活動,回歸學術。

不幸的,1932 年納粹占領了 Dessau,Mies van der Rohe 將校園遷至Berlin柏林,力圖重整。但終究敵不過混亂的局勢。1933 年,由於納粹政權的壓迫,Bauhaus宣布關閉,結束了為期14年的發展。同年也是威瑪共和的結束。

Bauhaus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