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公寓-1945年作品

馬賽公寓
Unite d'habitation
法國馬賽(Marseille,France),1945年。

 

馬賽公寓是二次戰後法國的重建暨都市計畫部直接委託柯比意進行的實驗設計案,經過兩年,1947年3月方才被接受,而延宕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這個非常複雜的計畫內容,以及當時政府官員的舉棋不定,終於建築於1952年10月14日舉行竣工典禮。無礙地,馬賽公寓成為新集居形式、取得個人住宅與群落住宅平衡點垂直村落的現代主義運動偶像建築,它也是奠定建築粗曠主義的主要建築。

 

馬賽公寓呈一長135公尺、寬24公尺、高56公尺長形建築體,地面層落在一組粗壯的柱狀體之上,在這個建築內,總共130個住宅單元,分別有23個不同的單元類型,可住1500人至1700人。在建築物的八樓與九樓(法國的七樓與八樓)配置一條商店街、旅館餐廳,以及在頂樓配置幼稚園及運動設施。

 

建築單元組合的方式,柯比意稱之為「酒瓶架」,亦即像酒瓶架一般可以抽放的概念,配置住宅單元。建築物的結構骨架為鋼筋混泥土,單元之間確保隔離,尤其是針對聲音傳遞的隔離,柯比意認為最重要是家庭單元私密性的保障,受到他1907年東方旅行時參觀的艾瑪修道院居住單元影響極鉅。

 

除了南面的單元外,所有的住宅單元都是兩面立面穿透的,亦即可以前後採光。起居室前配置陽台,形同室內起居空間的延伸,同時扮演遮陽機能。內部的單元遵循船舶與修道院的建築空間配置原則:理性且極簡。樓中樓的居住單元,將住宅的機能做了區隔,一層為臥室、一層為起居室、餐廳及廚房,兩個空間交會點則是挑空的起居室,父母的臥室配置在夾層空間之中。在居住空間的相關設備上,馬賽公寓也是先驅,廚房裡配置了電爐、電冰箱、垃圾館道間、儲存櫃等,而廚房、浴室、廁所的通風,則透過安排好的通風管道間排放。所有單元的空間尺寸,遵循柯比意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所發展出來的黃金模矩(Modulor)的尺寸。

策展人:王維周
指導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柯比意基金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do_co,mo.mo taiwan

協辦單位:
北科大藝文中心、
北科大建築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
法國在台協會、
東和鋼鐵股份有限公司